找到相关内容89篇,用时7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柳宗元游记风格看其贬谪心态的发展

    逐渐完成了自我的超越。   中国文人的心态可总结为“庄骚”,它的两个源头——屈原与庄子,代表着两种极端的价值取向。偏向屈原,则胸怀难释,抑郁忧愁;偏向庄子,则任性随意,。柳宗元以儒家思想为主导...让他暂时轻松,却法令他真正释怀。所以当长安的召唤传到谪地时,他空欢喜了一场——柳州,更加偏远和贫穷。去了那里,便意味着今生回归的希望彻底破灭了。此时,他虽刚迈入中年,却身染百疾,甚至到了“行则膝颤、...

    郭东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770588.html
  • 积极引导宗教自养

    主动积极性发挥不够, 自养能力整体较弱。主要表现在:   (一)思想认识不到位。一是宗教界人士认识有误区。有些宗教界人士认为自己是出家人,应该,对发展经济、增加收入的认识不到位;二是部分...宗教场所由于香客、游客多,经济收入高,自养情况良好;另一方面,地处农村和交通不便的小型场所,环境相对较差,人才缺乏,又宗教资源特色,除了能卖一些香蜡纸钱、素餐外,基本上没经营项目,收入较低,自养较为...

    黎砚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22979525.html
  • 如何善用与分配财富

    a)有。评价──好   b)。评价──最好   由以上可见,合法、非暴力地获取财富,并无私地用于为自己、为他人谋福利,而且不断地做功德,这是佛教中获取财富和分配财富的最佳境界...

    愚子

    |财富|理财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3084984970.html
  • 《人间佛教要略》:可操作性的修学方法

    当取义成仁,义无反顾;大丈夫当为法忘躯,;大丈夫当忧国忧民,心怀天下。   如孟子“平治天下舍我其谁”者是大丈夫,如墨子“摩顶放踵以利天下”者是大丈夫,如文天祥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者是大丈夫,...《增壹阿含经》中所讲:“诸佛皆出人间,终不在天上成佛也。”佛陀出生在人间,修道在人间,成佛在人间,教化在人间,涅槃在人间,离开人间也就佛可成,这一点对很多学佛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,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1392125.html
  • 从佛教史传观照佛教人间性之体现――以高僧史传为例

    ,当达到“无我”的境界,才会戒除贪心欲望,才会胸怀坦荡,才会忘己地为大众服务,也就无畏,人生才能“和平与快乐”。这一境界的获得离不开“修心”,而高僧大德们的嘉言懿行,高尚风范,为我们做了很好的...一直沿着这条主线前行,从间断。 太虚大师曾说“就人生在世,须知孔子之道不可须臾离,完全一作人之品格,必由孔子之道而成就。” (注:《佛法与孔子之道——十四年四月在太原洗心总社讲》。)佛教与生俱来的...

    毕慧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252204.html
  • 新时期散文中的佛教投影

    ,作者认为人生应“,听任自然”。后者也认为:,无我,平静,恬淡才是真实的生命和生活。这里突出体现了佛教的解脱思想,即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进入自由自在的状态。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。佛教认为:...的心态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。《佛缘》中的“我”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,并不相信佛的存在。但在梦中和佛像前却又分明感受到了神的威慑;叶全新的《浮山求签》中的“我”从小受的也是世间鬼神,一切靠自己的...

    石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658347.html
  • 四川禅派净众与保唐之关系

    历代法宝记》、《楞伽师资记》和《传法宝记》所载,智诜的禅法特点大致有三点:一当处依法,想念不生;二生则有,不生则;三识心见性,即心如道,即道如心。  一、当处依法,想念不生。“当处”即指一切地,一切处,“依法”依照佛法来要求自己的言行,一切杂念妄想即不会滋长。  二、生则有,不生则。少之人,,则心地坦然,所忧畏,触事有余,善法不断增长,杂念渐渐消除,清净佛性现前指日可待。不...

    王书庆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0760758.html
  • 梵音凫凫寄幽思——追忆厚学法师

    忍受清寒寂寞老病交加,于人世;法师的可歌可颂之处,在于他的不平凡。为了心中的信仰,为了国泰民安、人间和平,他心甘情愿步入滚滚红尘,节衣缩食、夙兴夜寐,用饱尝艰辛的3000个朝朝暮暮,无怨无悔地...梵音凫凫寄幽思——追忆厚学法师  陈慧瑛  又是春雨潇潇时节,至厦门同安梵天禅寺,古佛蔼蔼,香烟冉冉,梵音依依,山鸟乱啼,红莲含苞吐艳,紫燕来觅旧巢,空门埃,净地有禅。风吹树影,一袭驼色袈裟飘然而...

    陈慧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0964366.html
  • 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——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

    禅宗中发达至今的临济宗,以机峰棒喝等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而著称于世。更有用诃祖骂佛等极端方式,以达到破除执着解除束缚之目的者。道家讲得意忘言,而禅宗则更进一步,盖凡可分别者皆破斥,趋向的是全然,...明确自心觉悟的重要性和修行之关键。即如六祖《坛经》所说:“菩提、般若之知,世人本自有之,即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大善知识示道见性。”“愚人、智人佛性本亦差别,只...

    周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2865061.html
  • 佛教幸福观今论

    ,但是到那找这样的地方呢?其实,“寂”与“静”都是心的感觉,心中有佛处处静,心中静处处喧。只要能安于心中之寂,就会远离繁华,达于心清气净。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虑:佛教的幸福观确实有指导意义,其等思想对人生有指导作用,但是佛教是诞生于落后的农业社会中的思想,对现代社会并不适应。我们怎样解决佛教的幸福观和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的关系呢?  首先,不要执于“清净”、“”、 “无为”与“积极...

    王建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5065985.html